



張家口宣化發現1.5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張岩 實習生 劉暢):近日,張家口市宣化區發現國內麵積最大數量最多恐龍足跡化石的消息,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專家表示,在宣化區洋河南部9000多平方米的恐龍足跡化石點,經過清點測算,現場的恐龍足跡有4300多個,這些足跡有的近似圓形,有的則是類似獸爪形狀,並且多個足跡成行。從現場足跡來推斷,植食性恐龍體長可達十五米以上,通過專家對痕跡的辨認和分類探查,確定共有恐龍足跡4屬4種,並新發現恐龍足跡種屬1例。地質調查人員對現場的地質測定年代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岩石層距今已有1.5億年,但保存得十分完好。
7月10日,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趕赴張家口市宣化區,實地探訪了恐龍足跡化石所在地——宣化區郭村鎮立石村南部4公裏大山裏的發現點。
從宣化區南行,跨越洋河,再往南就是郭村鎮,穿過龍門村,再走兩公裏的崎嶇山路,就到達了立石村。在村口,縱覽新聞記者看到,有關部門已經設置了一個限高杆,阻止大貨車通行,防止附近地質環境受到破壞。
從立石村再往南,就是進山的沙土路,一般車輛無法通行。記者隻好徒步進村,在立石村黨支部書記李秉平的幫助下,乘坐麵包車繼續南行4公裏左右,到了一個比較開闊的山坡,這裏就是大量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工作人員正在用泥土對恐龍足跡化石進行掩埋。據稱這是按照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要求,為保護恐龍足跡化石免遭破壞而采取的臨時措施。
得知記者就是前來探訪這些恐龍足跡化石的意圖後,工作人員非常熱情,又將剛掩埋起來的幾處化石打掃出來,記者看到,這幾個恐龍足跡化石有的是大概的圓形,有的是獸爪形狀,用肉眼就能明顯看出大概輪廓,大點的恐龍足跡化石有40、50厘米長,20、30厘米寬,工作人員說,這是大型恐龍的腳印。
隨後,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在化石發現點的東部區域,又看到了還沒有被掩埋的數個小型恐龍足跡化石,這幾處恐龍足印深深地印在岩石上,非常清晰,甚至連足部前麵的爪子印兒都能明顯看出來,並且,這裏的一處恐龍足跡化石分布非常有規律,應該是同一隻恐龍留下的,“別看這個腳印小,但專家說,這個可能是食肉恐龍的足跡,推測體長也得五六米呢,厲害著呢”,工作人員介紹說。
采訪時記者看到,有幾位愛好古生物考古的遊客也找到了這裏,遊客告訴記者,看了宣化發現1.5億年前的恐龍足跡化石的新聞後,特別想一睹真容,現在親眼看到了,特別震撼,咱們張家口一定要好好保護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挖掘恐龍足跡化石的價值,要是能帶動宣化這座古城的文化經濟發展就更好了。
針對宣化恐龍足跡化石,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表示,“這裏屬於侏羅紀到白堊紀之交的時代,那像這麽大規模的足跡麵,目前在我們國內肯定是第一的。從現場足跡來推斷,植食性恐龍體長可達十五米以上,肉食性恐龍體長可達四到五米左右。”
有關考古專家認為,恐龍足跡形成條件非常苛刻,是恐龍在濕度、黏度、顆粒度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腳印所形成的化石。張家口宣化發現恐龍足跡的現場,在一億多年以前曾經擁有大片森林和水源,所以有大量食植物恐龍和食肉類恐龍在這裏聚集。恐龍足跡化石比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更具特色和意義。而這些完好恐龍足跡也填補了河北省“燕遼”和“熱河”兩大中生代生物群落之間時間間斷的“空白區”,對於研究兩大生物群落的關聯性等科學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據李秉平介紹,早在數年前,在立石村南部方圓4公裏左右的這片山區,村民們就有發現類似的印跡,隻不過不像這一處山坡這麽集中,數量也沒有這麽多。現在經過地質專家考證,證明了這些就是恐龍足跡化石。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化石,村裏下一步將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要對進山道路進行封禁,禁止一般人員和遊客隨意進入,也希望有關部門能盡早製定科學的規劃保護措施。
相關報道:河北發現大型恐龍足跡化石群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人民日報石家莊7月11日電(記者 史自強):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日前發布古生物化石調查成果。2020年4月,張家口市宣化區發現大型恐龍足跡化石群,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立刻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核實並及時上報自然資源部,同時對這一帶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加強保護和調查評價。該化石群約9100平方米,共有恐龍足跡4300多個,初露麵積和足跡數量為全國之最,初步確定這些足跡來自4種恐龍,其中一種是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王氏亞洲龍。
據了解,這處恐龍足跡化石點位於宣化區的一處山坡上,地質調查人員對現場的地質年代測定結果顯示,這些恐龍足跡所在岩石層距今已經有1.5億年。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表示,這裏屬於侏羅紀到白堊紀之交的時代。從現場足跡推斷,植食性恐龍體長可達15米以上,肉食性恐龍體長可達4至5米。《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2日 15 版)
相關報道:初露麵積和足跡數量為全國之最!河北張家口宣化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河北日報訊(記者 苑立立 通訊員 劉彩欣、章洪濤):日前,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發布古生物化石調查成果。2020年4月,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在張家口宣化發現約9100平方米恐龍足跡化石群。
兩年來,省自然資源廳積極組織專家現場核實並及時上報自然資源部,同時對這一帶古生物化石加強保護和調查評價。經清點測算,恐龍足跡化石群現場的恐龍足跡有4300多個,初露麵積和足跡數量為全國之最。地質調查人員對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岩石層距今1.5億年,但現場的足跡保存十分清晰。
專家通過對痕跡辨認和分類探查,確定共有恐龍足跡4屬4種,新發現恐龍足跡種屬1例。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表示,初步確定這些足跡來自4種恐龍,其中一種是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王氏亞洲龍。從足跡來推斷,恐龍體長約4至5米,在當時屬於當地食物鏈的頂端。
據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李建軍推測,發現足跡的現場在一億多年前曾擁有大片森林和水源,所以有大量植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在這裏聚集。恐龍足跡形成條件非常苛刻,是恐龍在濕度、黏度、顆粒度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腳印所形成的化石,恐龍足跡比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更具特色和意義。這些完好的恐龍足跡填補了河北省“燕遼”和“熱河”兩大中生代生物群落之間時間間斷的“空白區”,對於研究兩大生物群落的關聯性等科學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责任编辑:孟庭葦)